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张晓明:文化产业新一轮增长与结构调整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19

  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10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可以说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从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一个新的十年的开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9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上成为转折之年,是因为金融危机已经推动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文化产业在这一宏观经济环境下将开始一轮新的增长。这一观点可以从四个方面证明:

  1、金融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首先是由文化消费的内需潜力决定的。我们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课题组研究证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人民币40000亿元以上,而目前统计只有8000亿元左右。与相同发展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实现。今后一段时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消费将逐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将越来越快的启动文化消费,文化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将有巨大的发展机遇。

  2、金融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新兴服务业将开始唱主角,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将开辟新的战略方向。文化产业在本来意义上就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的一个特征就是,为相关行业提供“中间产品”不足,与相关行业关联度不高。本次危机使得沿海低端制造业陷入衰退,那些靠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却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方向发展。可以想象,这个重大的“升级”过程将产生大量对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传统产业在生产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上对于品牌、设计的投入将有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文化产业在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的方向上有大的发展机会。

  3、金融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历史已经多次证明,金融危机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进步总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5年到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此次金融危机孕育过程,正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正好推动本轮技术发展周期从创新走向应用。我们已经看到,伴随着3G的推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传统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大规模复制与传播技术”已经“个人化”,一个大众文化创造潜力充分涌流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技术核心、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新兴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时代,消费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都将被整体性重塑。

  4、金融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低端位置将会改变,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金融危机已经显示出来的一个重大迹象是,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可能出现变化,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今后5年至10年将是中国文化资本走向全球的大好时机。

  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增长,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这是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但目前也是“战略性短缺”产业,需要加速发展,才能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承担起“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历史性责任。现在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也沿袭了有问题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了同样的GDP挂帅”和“增长主义”倾向,一些领域存在泡沫化趋势,应加以改变。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要将思路从加快文化产业“增长”转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型上来,从结构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速度,更好地参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调整产品结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基本完成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今后的发展依赖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如何有效地优化文化产品结构,以便既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满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新出现的生产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今后几年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个人创业、建立中小企业的最佳时期。但文化市场开放度不够,还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障碍。

  3.调整所有制结构。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国家没有从文化产业竞争性领域退够,民营资本准入限制过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远未形成,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现实潜力的充分发挥。

  4.调整技术结构。我国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高技术装备的文化产业类型,那些产自乡村或不发达地区的,创意设计投入很高,富含民族文化符号,劳动密集程度高但同样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工艺类产品,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出口规模。应该建立一个合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要求的、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技术结构。

  5.调整区域布局结构。由于文化生产单位对行政主管部门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在地方政府“攀比”作用下,出现了在经济建设领域常见的“投资饥渴症”,甚至在一些地方导致显而易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

  6.以改革的全面深化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型,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定的制度基础和形成完善的政策保障。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明确改革目标,围绕公民文化权利构建基本文化制度,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第二,调整改革重点,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三,梳理产业政策,完善政策衔接,充分利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 张晓明)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