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内蒙古: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1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发展的实际,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

  首先,一批大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如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大盛魁文化创意集团、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集团等相继成立。同年,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与辽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签署了《跨地区双赢合作实施协议》,实现了跨区域联合,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等盟市的文艺剧团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员分流和内部改制,并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演出场次比改革前增加了2至3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稳步推进,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文化产业纳入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加以稳步推进。2003年11月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增速要高于GDP增长速度,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1.1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05.03亿元,2009年10月底,各地各部门申报文化产业项目114项。其中,自治区级直属文化单位及企业申报24项,各盟市申报120项。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利用原生态草原和原住民族风情独特的优势,着力发展草原游、沙漠游、边境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相继推出蒙牛、伊利、北重兵器城等工业、企业游项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也打造出了一批旅游品牌。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在新闻出版业、文博会展业和文艺演出业等方面收获颇丰。目前,自治区文化产业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并带动了全区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第三,文化品牌效应明显增强。文化品牌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草原文化为基石,培育了一批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如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赛马节、胡杨节、河套文化节等。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凭借草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一大批反映草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的影视、戏剧、歌舞、图书出版物等文化精品脱颖而出,在国内外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电影《季风中的马》,电视剧《成吉思汗》、《东归英雄》,大型蒙古剧《满都海斯琴》,戏剧《草原记忆》等,可以说享誉海内外。这些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带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企业,为宣传、展示、树立内蒙古的良好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文化法规建设及文化监管能力大大增强。跨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著作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的出台,不仅为保障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文化权益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也为规范、有效地管理文化市场,科学合理保护文物,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力度不断得到加强,使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得到有利保护,有害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渲染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违法违禁产品或经营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推动下,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使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让世界更多地认识了内蒙古,也使内蒙古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软实力的缺欠与不足,有一个客观冷静的分析和认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弊端还未得到彻底消除,传统的文化管理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存在,仍在阻碍着改革和发展;二是人才队伍虽然较前有所发展壮大,但文化创意、管理、经营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与现实脱节亟需改变;三是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还相当有限,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的目标还不相适应,文化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也都较为薄弱;四是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指标同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可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破体制障碍,构建合理的文化经济格局,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实现政企、政事分开。众多的文化管理部门要注意强化宏观调控、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转变,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实现主要由政策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合理调整投入结构,改进投入方式,扶持基层特别是农村牧区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第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培育文化产业,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纠正政府管理中的“错位”、“越位”现象,政府首先做到管办分开,做到将政府包揽的文化公益事业,按照“政府主办、政府参与、政府指导”进行区分,把办事业、办企业、办活动的权力真正交还市场主体,同时使社会、民间资源有机会进入更多的文化领域。第四,做到对于必须由政府办的事,要遵循“政府目标负责、行业管理规范、私人消费拉动、扩大经营竞争”的原则,将政府直接办事业的比重控制在一个恰当比例范围,并在运行过程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