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重庆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19

  “旅游产业,即便不能强区,也能富民。”昨日,第六期中国重庆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如期结业。结合所学,来自万盛区文联的学员杨东总结了这样的旅游产业发展观。

  本期研修班由重庆市政府、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共同主办,市委宣传部、西南大学联合承办,旨在大力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迎接将于本月16日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

  一周以来,研修班的90余名学员在这一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中,深入剖析本地文化产业现状,展望产业远景,纷纷表示,重庆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旅游经济 赚“吆喝”,也要赚钱

  “没有文化元素,文化产业势必难以壮大、提升。”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的这句话让武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杨永雄得到不少启发:“我们将各种文化项目导入旅游产业,非常符合陈教授的观点。”

  杨永雄告诉记者,今年1到9月,武隆县实现旅游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106.4%。这一切,应归功于产业发展理念的革新。他说,近年来,武隆借当地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优势,不断导入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等文化含量较高的赛事,旅游业效益随之不断攀升。

  他表示,听了陈少峰教授的演讲,更加坚信武隆当前持有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理念。

  文化产品 期待政府采购的青睐

  “令人费解的是,文化产品的政府招标采购制度至今仍为空白。”连续听完几场演讲,来自重庆科技学院的陈亚东开始思索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问题。

  “这并非无病呻吟。”陈亚东指出,他曾通过一番调研,发现当前文化产品采购环境已然恶化:一些地方政府采购文化产品时,不能公开透明,文化企业无法平等竞投,择优购买也沦为口号。

  在他的印象中,广州在去年就已对画家、雕塑家创作的精品进行政府采购和收藏。深圳也着手逐步对文艺演出、美术文博展览等文化产品进行采购。

  陈亚东表示,重庆应该积极借鉴广州、深圳等地的做法,逐步建立并推行政府文化产品采购制度。这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扩大,更关键的是,政府需要藉此体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姿态。

  本土影视 踩在文化“金矿”之上

  重庆适不适合影视产业成长?这个难题曾困扰许多欲投身其中的企业家。而在学员傅晓阳看来,这种忧虑完全多余。

  傅晓阳说,截至目前,他所创办的重庆笛女·阿瑞斯传媒公司已拍摄电视剧超过百集,并成功运作一部商业电影,由此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荣誉。

  “陪都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等诸多区域文化,都可以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素材。”傅晓阳说,公司的成功得益于重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重庆好比一个‘金矿’,那些抱怨重庆影视业发展艰难的企业家们,只是没有正视脚下的文化土壤。”

来源: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