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13日,由自治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计部门组成的文化产业专题调研组,由文化厅厅长杨玉经带队,分赴陕西、广西、云南、广东四省进行了学习考察,共召开由兄弟省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计等部门有关负责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负责人,文化产业有关专家参加的座谈会5个,实地考察了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广西《印象?刘三姐》、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广东奥飞动漫集团公司等14个文化项目和企业,全面了解了四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模式一:陕西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一、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路径选择
西安曲江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东南部,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园林遗址为中心,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是西安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同时,辐射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等区域,远期规划发展总面积近150平方公里。
2002年以来,西安曲江以盛唐文化为品牌,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大策划、大项目、大投入、大融资的气魄,开发建设了一系列以盛唐文化为内涵和风格的文化项目,成功塑造出曲江新区的整体风貌。曲江从几乎完全的农业经济走向旅游经济、文化经济、城市经济,初步形成了包括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集群框架,不仅为西安及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兑现城市价值提供了范本。
1、文化旅游业。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重点建设有六大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同时,以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等文化商业场所为依托,构建有文物博览、文化体验、现代商业、演艺休闲等综合性文化旅游区。曲江文化产业外围辐射区还有三大景区:道教文化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的楼观台文化景区、佛教文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文物观光与现代休闲相结合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景区。
2、会展业。曲江会展、创意业的发展以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集展览、会议、酒店、商务及各种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曲江会展产业园,已成为我国中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国际文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会展产业园。曲江以自办会展为主要发展方向,与政府同步、与国际接轨,努力引进国内外著名会展品牌;以10万平方米会展新场馆为平台,整合本地资源和市场,出台会展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与国内外多家会展企业组成产业联盟。
3、影视演艺业。西安曲江影视以电影、电视剧的投资、制作、发行和电影院线投资经营为主业,兼营影视设备租赁和新媒体业务。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市场化、科学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拥有国内知名的影视产业运营团队,拥有丰富的影视行业资源,拥有先进的影视剧制作管理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已初步形成;依托西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曲江优惠的影视产业扶持政策,电视剧《大唐芙蓉园》、《大秦帝国》、《大商道》等,电影《老港正传》、《生日》等,纪录片《大明宫》、《法门寺》等一批优秀剧目成功推出;多家影视企业还联合发起成立了曲江影视联盟,成员企业已近百家。
4、出版传媒业。2007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联合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和陕西汉唐研究院及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国学巨著《四部文明》,对我国先秦至隋唐两千余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学术、总结性研究,是展现中华文明前半期历史文化精髓与核心的集大成之作,被学界誉为“汉学史记、闰学文典”,堪与清代《四库全书》比肩。西安曲江目前正加快整合本地优质资源,积极筹备组建曲江出版传媒集团、曲江报业发行经营公司,建立现代传媒物流网络,打造西部最大图书交易中心和传媒创意中心。
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和整合区域内外城市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依托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优越的资源禀赋,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并举,事业先行、产业反哺,科学规划建设内涵丰富、影响巨大、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城市资源价值快速提升的模式。
(一)理念模式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一种文化经济模式,是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达成文化、商业、旅游的契合;是中国城市化初期文化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成功范式;是特质文化内核、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的完美结合。
1、曲江特质文化内核。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的文化内核是古老纯正、发育完善的根派文化、盛世文化,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商业价值最大化;大气、开放、包容、和谐是其文化基因,重大文化工程、产业集群链条、重大城市文化景观是其文化外向表征。
2、曲江价值传播。曲江文化产业集群以复合方式传播盛世之美、民族之美、和谐之美;曲江价值传播以艺术包装、文化营销、巧妙嫁接等手段,整合资源、放大效应,是文化的再创造。例如,大雁塔北广场建筑获得鲁班奖;大唐芙蓉园的灯光曾获得国际照明协会金奖;曲江项目策划获得国内策划界的最高奖。
3、曲江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正是曲江的城市理想和城市实践。曲江的城市格局回归文脉绵延、山水格局、文化繁荣、和谐世界的人文精神,南北两湖青林丛复,绿水弥漫。2003-2008年,曲江营造绿地180.4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9.69%。2005年曲江获得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大唐不夜城、6大文化场馆、9大公共广场、20万平方米唐风建筑群,实现了公共设施集聚化、城市资源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商业设施集聚、旅游要素集聚和文化产业集聚。立体化的曲江令“国人震撼,世界惊奇”,彰显着独特魅力。
(二)执行模式
西安曲江以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践行着文化产业项目集群、成片开发、运营城市、自我平衡的开发总路线。以城市运营为手段,超前规划建设体系完备、功能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促进城市资源的扩张和价值提升。依托人文、区位优势,整合优质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门类,形成相互依托的文化产业体系,缔造强势品牌。
1、投融资模式。资本运作、资源整合是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制胜“法宝”。曲江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发,进行土地经营、流程再造,一次性征地、配套、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成为曲江投融资的源动力。资产商品化、流动化,土地资本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效益化,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五年间资本从6000万元增到33亿元。
2、招商经营模式。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建造环境招商,突破传统招商模式,把文化资源和项目结合起来,把公益性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经营是灵魂,机制再造是核心,流程重组是关键,品牌共享是招牌”,吸引了世界500强中海外、金地集团、融侨地产等众多知名企业。
3、文化产业运营模式。曲江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不同于深圳华侨城、浙江宋城的“旅游+人居”,不同于涿州、横店的“影视+旅游”,不同于单一企业的外溢式发展,不同于多个产业类型独立运行,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人居+商业”的新路。曲江文化产业集团14个子公司,涵盖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商贸、餐饮等10余门类,共举同一文化品牌,共用统一文化符号,以市场为导向,推崇合作、多元互补,产生了强大的聚集效应。
4、文化事业发展模式。曲江文化事业发展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大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明高尚,人性关爱,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的原则。曲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度依存,产业反哺事业,事业滋养产业;公共文化事业政府投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产业责任企业承担。曲江创办五大节会,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老西安博物馆为古城存续文化根脉;陕西民俗大观园、戏曲大观园荟萃秦风;长安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大唐芙蓉园;秦腔剧院划归曲江,“百戏之祖”古木新生。
模式二:广西桂林文旅结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桂林市委、政府从抓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教育广大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文化产业,依托文化和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文旅结合”产业发展路子。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桂林作为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但经济欠发达的著名旅游城市,原来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首先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差距。为此,桂林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各种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用中央的精神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结合工作目标考评促使大家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同时,桂林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计划、财政、规划、土地、文化、人劳、工商等部门共同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组织上,成立了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出台了《桂林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
二、依托资源,理清思路,积极探索“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途径
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桂林市决定依托资源,自主创新,走“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两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利用山水实景形成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中外游客;把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旅游线路,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体捆绑推介;积极开展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龙胜“红衣节”、资源“河灯节”等节庆活动,增加产业卖点和旅游亮点。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紧密结合。桂林有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八大系列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桂林市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产业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开发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桂林旅游项目。
三、抓好示范,打造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规模发展之路
近年来,桂林市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艺术演出与旅游、文化艺术展示与交流三大系列文化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使当地文化产业的规模越做越大。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2004年,该项目的运营企业与桂林市的“愚自乐园”一起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除此之外,桂林市还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桂林市桂剧团的《大儒还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阳朔福利画扇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全县316家生态型的手工农户,年生产画扇150万把,产值达2275万元。临桂县五通镇的“三皮画”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命名的“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全县800多户绘画专业户,实现年产值8000多万元,在桂林书画市场上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四、面向市场,拓宽渠道,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
一是积极鼓励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桂林市文化产业。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主题雕塑园区——桂林“愚自乐园”,就是由台湾企业家创办的。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建设周期30年。现在一期已投入3亿元,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国著名雕塑家创作的近200件风格各异的大型雕塑作品。还有大型歌舞演出《梦幻漓江》、乐满地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均是引进社会资本运作的。二是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桂林演出市场的新亮点——大型实景艺术演出剧《龙脊》就是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作的项目。五年来,桂林市文化产业累计引进社会资金6亿多元,其中民营资金占90%以上,初步形成内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五、突出重点,抓大项目,积极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遵循“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桂林市将三大重点产业和八大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项目。三大重点产业:一是旅游休闲产业,突出特色,丰富内涵,发展民族风情游、绿色生态游、历史考察游等新型项目;二是演艺娱乐产业,积极鼓励创新,不断开发新的艺术剧目,进一步打造桂林的文化品牌;三是影院、网吧业,提升影院服务质量,与娱乐、网吧、餐饮、广告等产业联动,聚拢人气和商机。八大重点项目:包括书画产业园、戏剧主题公园、旅游工艺品、影视产业、国际旅游演艺节、桂海碑林、漓江沿江文化景观、清江王府景区等项目。争取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使桂林文化产业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提升,经济贡献值占全市GDP总量达到5%,成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模式三:云南现象
1996年,云南省委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目标,云南文化产业开始起步。2006年,云南省委八次党代会后,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时提出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思路,并进而提出云南未来发展的三大目标: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两强一堡”),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
一、主要发展做法及成就
(一)文化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增幅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幅。2008年—2009年,在实体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旅游、文化市场暖流涌动,势头不减,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200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64亿元,比2005年的183亿元翻了近l番,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到5.9%。云南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一起,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的省市之一,居全国第5位。发展较快的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11%,昆明市超过8%,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以来,全省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420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6%。
(二)骨干文化企业迅速做大做强。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报业传媒集团、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四大国有文化企业和云南云视传媒集团、云南云广传媒集团、云南电影集团、云南演艺集团、云南文博产业集团等一大批独立经营的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获得极大释放。在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同时,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云南中天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昆明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等民营骨干文化企业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针对文化行业资源分散等实际,敏锐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大势和发展规律,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航母”。2009年12月,适应云南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要求,由省政府出资组建成立省属大型国有独资文化企业集团—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云文投”),注册资本21.2亿元,并赋予四大文化职能定位,即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融资平台和投资主体、重大文化项目的实施者、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致力于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文化传媒、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艺术品经营、文化资本运营、文化地产等方面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掘并整合云南文化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扩大增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产品和运营方式,实现文化产业化、产品市场化、资源资本化,快速培育云南文化产业品牌。目前,集团按照 “一园二区五基地”的战略构想,即昆明国家级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包括北区昆明经开区黄土坡片区和南区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以及丽江、红河、腾冲、文山、西双版纳五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进行文化产业园区的投资开发和资源整合,推进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文化高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增值业务发展,努力探索云南文化产业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的路径,使集团建设成为有实力、有影响、有品牌的云南文化产业重要骨干企业,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核心竞争力较强、独具特色的大型文化企业。
(三)特色演艺品牌不断涌现。继《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之后,《印象丽江》、《丽江情缘》、《云南的响声》、《梦幻腾冲》等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演艺精品先后走向市场,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名片。由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进入市场3年来,共演出2600多场,观众达324万人次,实现收入近4亿元。《云南映象》公演以来,已演出2200多场,收入2.2亿多元。《梦幻腾冲》2010年初进入市场以来,一年演出300多场,观众4万多人次,收入500多万元,实现了当年上演当年赢利。此外,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打造的《丽水金沙》苏州版去年在苏州成功商演,吉鑫集团在海南三亚投资打造的《浪漫天涯》实现了产品与市场的接轨,云南文投集团融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的新型杂技节目《雨林童话》在成功打进法国商演市场后,又拿到了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的“海外订单”,最近又在柬埔寨吴哥精心打造了大型演艺晚会节目《吴哥的微笑》,并于2010年11月27日在吴哥窟实景演出,获得了极高的市场评价,文化部部长蔡武盛赞《吴哥的微笑》是国有文化艺术院团转企改制后面向市场开辟的新的道路。
(四)影视产业形成新的冲击波。成立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制定了加快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在央视和地方频道播出、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的影视作品给予重奖,每年吸引众多影视剧组来云南进行创作拍摄,影视产业迅速成长为全省最具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业态。和全国著名影视机构联合拍摄的电影《走路上学》荣获少儿作品华表奖,电影《村官普法兴》被观众称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中宣部、中组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反映民族团结、宣传民族政策的电视连续剧《金凤花开》成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成为2009年有影响力的收官之作。《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冷箭》、《翡翠凤凰》、《山间铃响马帮来》、《国歌》等众多电视剧在央视和多家省级卫视播出,《富滇银行》、《解放大西南》、《护国将军》、《香格里拉》、《中国远征军》、《阿诗玛新版》等影视剧正在备播或筹拍,云南题材、云南故事、云南摄制在影视界再次形成新的冲击波,云南天然摄影棚的优势和魅力得到充分显现。
(五)文化产业集群不断形成。全省10大文化产业都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版块。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7000多家,涌现出了建水的紫陶、鹤庆的银器、会泽的斑铜、永仁的苴却砚、个旧的锡器、大理的石器等工艺品牌,建成了鹤庆新华银器村、腾冲荷花玉雕村、石林阿着底刺绣村、剑川狮河木雕村、大理周城扎染村和昆明国贸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珠宝玉石经营企业已发展到1万多家,去年珠宝玉石销售总额18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00亿元,昆明、瑞丽、腾冲成为全国著名的珠宝玉石市场。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性石文化博览会,2010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参观人数突破20万人次,现场成交3.2亿元,成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和国内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石文化博览会。沿茶马古道和古丝绸之路一线,迪庆独克宗、丽江束河、盐津豆沙关、会译娜姑、官渡古镇、姚安光禄、禄丰黑井、大理喜洲、腾冲和顺、西双版纳橄榄坝等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的开发,成为云南省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成功范例,投资50亿的云南首个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以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为茶文化基地,打造了昆明雄达、康乐两大茶文化城,推动了云南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云南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据初步统计,截止今年9月,在全省各级工商机关登记的各类内资文化产业企业达20341户,注册资本金43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5.4%和61%。其中私营企业16624户,注册资本金33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0.9%和149.3%,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企业、注册资本金的80%和76%以上。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活跃了地方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拓宽了社会就业渠道,促进了城乡居民增收。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38.7万人,比2005年的33万人增加5.7万人。以翡翠为主要特色的珠宝玉石产业带动了50多万人就业。曲靖市有农村文化户1600多户,从业人员2万多人,每年实现文化经营收入近1亿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打造了许多新的产业门类,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云南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文化旅游类产品已占旅游产品的30%以上,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云南文化产业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借鉴。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等中央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刘云山同志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中央媒体对“云南现象”进行集中宣传,推广云南的经验。2009年3月7日,光明日报在北京专门召开“首都专家解读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座谈会”,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进行深入研讨,从理论上进行提炼总结。云南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云南文化产业成功的核心经验
一是坚持“三个结合”(文化与旅游结合、与企业结合、与科技结合)
二是推进“三个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艺术样式创新、运作方式创新)
三是打造“四大品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香格里拉品牌”、蕴藏深厚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品牌”、蕴含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七彩云南品牌”、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聂耳音乐品牌”)
四是培育“十大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民族演艺、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休闲娱乐、会展节庆、珠宝玉石、茶文化、体育)
中国文化产业网宁夏通讯员 王东峰
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傅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