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吉林省宇平工艺有限公司的产品展览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的各式各样的绢人,一组《孔子问道》吸引了记者:孔子与老子对坐,老子白须飘逸,单手一指朝天,正在向孔子释道。东方文化集大成的历史典故,被两个活灵活现的绢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吉林省宇平工艺有限公司畅销海外的“宇平人形”系列专利产品。目前,该系列产品销售已覆盖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达60%,在欧美市场为20%,每年销量达几十万件。
先拓市场再提升工艺
“一开始就定位在国际市场,第一步就跨出了国门。”吉林省宇平集团董事长冯宇平告诉记者,从小就酷爱绢人艺术的他1997年组织十几个人,在只有几十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开始了创业生涯。第一批绢人出产后,冯宇平在广交会上联系到一个国外客商,没想到几天后国外订单纷至沓来。第一步的成功坚定了他的信心。
不同于一般手工艺人,冯宇平是先打开市场,然后再向着更高的艺术追求迈进。“市场成就了我的艺术。”冯宇平颇有感慨地说。他一手抓市场一手抓艺术,“市场不是艺术的天敌,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让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冯宇平在产品开发上力求特色,在继承传统绢人技艺基础上,又将东北民间民俗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形象生动的绢人系列作品。“在人物面部的塑造上,我还融入了漫画元素。”冯宇平拿着一个绢人向记者介绍说,他创作的清代仕女身着旗袍,面容清秀乖巧,标准的瓜子脸,与传统脸谱人物差别很大。
“原来人形的眼睛是画上去的,而现在都是镶嵌上去,栩栩如生。”冯宇平从市场摸索中不断提升产品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凭借《孔子问道》、《琼楼清韵》等绢人作品,冯宇平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山花奖”金奖和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创造“东方芭比娃娃”
冯宇平告诉记者,创业之初是从做日本人形开始的。他发现日本人形因制作工艺精湛而得到欧美市场认可。受此启发,冯宇平开始钻研技艺,做出了一批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形。
在1998年德国法兰克福的一次产品展销会上,一批出自宇平工艺的中华偶人开始走俏。正当冯宇平沉醉在喜悦中时,一位金发碧眼的客商对他说:“你们日本的工艺水平和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冯宇平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为什么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形却被当成了日本人形?这成为了冯宇平的一个心结。他暗下决心,要将中国传统绢人技艺发扬光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宇平在新疆乌鲁木齐见到了出土的唐朝锦衣绢俑。“日本的绢人技艺源于中国。”冯宇平的这一发现,与一位专程从日本来长春拜会他的日本客商取得共识,这更加坚定了冯宇平的信念:不仅要把中国的产品带向世界,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产生深远影响。
冯宇平说:“其实中国的绢人技艺历时千年,在民间流传极广。”在农耕时代,做绢人是节庆时令、婚丧嫁娶的重要内容。绢人技艺在发展演变中,又将雕塑、绘画、缝纫、裱糊等多种技能融为一体,文化底蕴深厚。冯宇平潜心研究,注册了代表中国特色的绢人品牌“宇平人形”,并在2011年成为吉林省级非遗,系列产品如今不仅畅销世界27个国家,还强势进入日本市场,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东方芭比娃娃”。
工作体面而有品位
日前,记者来到吉林省宇平工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时,23岁的聋哑人李芳芳正在给一个人形脸部上色。记者以笔和她沟通后了解到,她从小学习画画,偶然在一次招聘会上遇到了吉林宇平,没想到自己能在这里一展所长。“我找到了一个体面的有艺术品位的工作。”她开心地写下了这句话。
吉林省宇平工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范光鸿是从普通职工干上来的,已有8年工作经验。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一个工位上顶替一名请假工人给偶人的眼睛涂胶。“每道工序我都会干。”范光鸿告诉记者,目前吉林省宇平工艺有限公司已累计培训残疾人500多名,职工中80%是残疾人,公司先后获得过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目前,吉林宇平还开发了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人偶、自然环保的树叶家居饰品,以及海洋文化产品古帆船系列、航空模型系列和树脂工艺品系列等新产品,填补了我国多项工艺品生产领域的空白,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冯宇平告诉记者,根据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他们正在打造中国首个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产业园和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生产基地、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将解决3000名下岗人员及残疾人的再就业问题。一个投资7000万元、1.2万平方米的艺术博物馆已经封顶,将于2014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宇平人形:畅销海外的“东方芭比”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傅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