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舱海船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便于货物分舱管理和加固船体、增加船体的强度与刚度,以及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等多方面的优越性。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1795年,英国海军本瑟姆将军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6艘新型的船只,第一次采用中国人首创的水密隔舱技术建造新型军舰,此后,水密隔舱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造船界普遍采用。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古代泉州素以发达的造船业著称。清嘉庆年间蔡永蒹所撰《西山杂志·王尧造舟》载:“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长十八丈……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三至四万担之多。”该史料记载了唐天宝年间泉州所造海船的情况,其中 “十五格”即为十五个隔舱。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泉州海船中采用隔舱的最早记载。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远洋货船残体,其舱位保存完好,已具有极为完善的水密隔舱结构。在1982年试掘的泉州法石宋代古船中,同样发现有水密隔舱结构。以上两艘古船的发掘无可辩驳的证明:最迟于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
在今天泉州晋江的深沪镇,传统木帆船建造技术仍然得以存留,并建造一艘名为“太平公主号”的木帆船。“太平公主号”从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到外观涂装,甚至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都遵循传统。该船有14道隔舱板,将船分为15个舱,隔舱板下方靠近龙骨处设有两个过水眼,每个隔舱板中板与板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艌密,以确保水密。随着“太平公主号”传统木帆船的建造,有关方面正因势利导,保护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留住这项对人类航海史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海峡文创网 责任编辑:尪筱戎